周宁/,是一座文化之城。千百年来,这里的人们与山水相依相存,留下了灿烂的文化印记。独具特色的鲤鱼文化、悠久灿烂的农耕文化、丰富厚重的红色文化,与现代文明相互交融,共同凝聚成“云端之城”最鲜明的特质。
6月18日,记者从北京城市更新联盟获悉,第三届“北京城市更新最佳实践”评选活动进入网络公开投票环节/。公众可在6月18日中午12时至6月27日12时期间,通过“北京城市更新联盟”或“北京城市规划学会”官方微信投票,也可通过扫描文末二维码进行投票。每个微信号每天可以投票1次,每次可投1至10个项目。
截至3月31日,新城市股东户数1.84万,人均流通股1.11万股。
据悉,“电子围栏”功能是通过蓝牙感知技术,在重点区域设置共享单车数据管理终端,设置入栏结算停放区,实时监测共享单车停放状态,引导车辆规范停放在规定的“入栏停放区”内,才可正常落锁结算,若未在规定区域内落锁还车,车辆会自动弹锁,需到达指定还车区域才可正常还车。
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我国城市地下空间累计建筑面积29.62亿平方米。就开发深度而言,我国一般地级市地下空间开发深度集中在地下15米以内的浅层,许多省会城市开发深度拓展到地下15~30米的次浅层,北京、上海、深圳等超大城市开始向地下50米以下的深层拓展。因此,未来依然有着巨大的开发空间。
第四组聚焦于西风东渐之下的近代沿海城市的社会变迁。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宋钻友研究员对上海港百年历史变迁进行系统梳理,从19世纪末有关港口建设的讨论、1920年代外侨主导的发展规划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历次发展规划,展现港口规划中的历史延续,以此侧面反映了上海城市历史的发展轨迹。江文君副研究员从“地理即命运”的观点出发阐释近代上海海洋城市文明的生成演进,将上海现代经济部门的成长、新兴工商阶层的兴起等置于全球和比较的视野下加以讨论。他提到,随着19世纪末以降美国逐渐取代英国成为世界的中心,太平洋成为通向世界的黄金水道,处于太平洋西侧的上海自然成为中国通向世界的主要窗口。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赵婧副研究员以近代上海为例,探讨饮食节制、清洁疗养、细菌和毒素等西方卫生知识如何在沿海城市中传播,如何形塑日常生活中的个体保健方式,从而深化了对西方卫生的知识谱系、卫生知识的全球流转和双向传播的认识。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李乐助理研究员关注近代上海德国学校的早期发展历程,从创办背景、日常运作和节庆活动等环节揭示德国侨民教育中突出的民族和国家属性,以及德国学校与租界的互动关系。点评人薛理禹副教授指出四篇报告充分展现了上海的开放性、包容性和进取精神,将上海城市与海洋文明相结合能推动上海史研究的不断推陈出新。与会学者还就现代上海的市政管理、西方医疗和教育事业的传入过程中,不同群体的参与程度和相互关系等问题展开讨论。
利马历史中心于1991年被联合国教育、科学及文化组织(教科文组织)世界委员会宣布为世界文化遗产,该委员会考虑到了例外和真实性的标准。
新技术为城市治理提供了全新的手段和工具,使得城市治理更加精准、高效和智能。推进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是顺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趋势、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必然要求。北京科技创新资源丰富,是中国数字化发展进程中的创新引领者和产业先行者。期待北京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坚持国际一流、首善标准,积极打造中国数字经济发展“北京样板”,努力建设成为城市数字智能转型示范高地。